Thursday 30 June 2016

信息流动与承受谩骂

美国科技作者 Marco Arment 曾经多次复述过这个体验:他在个人博客上写的文章经常被记者转述、歪曲后疯狂传播,表达出与他原意完全不同的意思;而他在语音播客节目中与他人谈话时讲出的观点,则几乎从未被听众断章取义。他也因此日渐减少写作,愈加热心于播客。

一个很相似的例子是 Bilibili 弹幕视频网。在中国大陆互联网世界,每条新闻下的评论区都充满污言秽语,内容作者得到的反馈总是无礼甚至恶意 [1],似乎是一种常态。但很奇怪,Bilibili 上的大量视频弹幕似乎都没有那样的戾气,反而相当友善。

毫无疑问,越是音频、视频这样有门槛、不易快速传播的信息,越不容易受到曲解和攻击。而文字是最容易传播,花费最少时间就能消费的信息类型。

给信息加上「门槛」,人为阻碍信息的流通,是否是正确的呢。

我始终希望,像我一样相信信息应当自由流通的人,都能有这样的自觉:就像选择了自由就需要承担责任,选择了信息的流通,选择了以一己之力在广阔的互联网上面对全世界表达自己,那就要承受被误解、被攻击、被谩骂。

或许付费获取内容将是未来的方向,但我总还希望保有些 old school [1:1] 互联网理想主义。那个一切信息可以自由流通的世界……


  1. 古典的 ↩︎ ↩︎